中土世界新西兰-印象与感受

Posted on Sat 08 November 2014 in 未分类, 我思, 我行

回来已经一个月了,一直为这篇文章打腹稿,总算是把自己的想法梳理得差不多了。

去新西兰完全是受晓松的影响(看来新西兰旅游局的营销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从年初就开始长草,终于拔草了。(但又长了自由行新西兰的草,呵呵)

题外话

此次出游是在十一黄金周,微信朋友圈各种对旅行意义的思考,因此在出游的前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旅行是一段每天想着如何生活而不仅仅活着的日子,而且也是一段让我们俩人从早到晚有共同体验的日子。外面各种新鲜事物启发着我们的生活灵感,别人的生活也让我更多地反观自己,共同的体验让我们联系得更加紧密,也有助于找到一点陌生感。(比如我发现三火的购物热情真是越来越高涨了,还有沟通谈判的能力有提高)

回正题

新西兰让人很难忘,因为帝都的生活和新西兰南岛是那样的极度反差,新西兰的印象又是那么模糊,因为除了服务生和司机,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KIWI(当地人)。简谈几点印象吧,以后再去再补充。

第一印象,人少。新西兰的国土面积比日本小一些(我现在认为日本挺大的),人口只有400多万,而且近150万居住在北岛奥克兰,可想南岛的人口密度吧。我们经常开车几个小时,除了碰到路上一些车,几乎都看不到人影。整个南岛就是一个大乡村的感觉,静,非常静,马路边上的旅馆都可以安静的入睡。静,自然让人可以慢下来欣赏身边的美景,也可以平和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情。

第二印象,回归满足基础需要的生活。在北京,投放几个亿的大金主、每天挂在嘴边的系统性和价值、美观而要有深度的PPT报告,碎片时间里不离手的各种电子设备,朋友圈里的各种晒,让我们的生活有点飘,人作为工具和符号的意义需要不断被提升,作为人的存在感越来越模糊。而到了新西兰,一下子让人找到了做人的感觉。家里庭院里种满鲜花,壁炉旁的书架和沙发让人温暖而又充实。午后的植物园和海滩上,孩子们各种游戏和运动,大人们也在自娱自乐。路上跑的90%是日本二手车,不为彰显身份,只为快速到达目的地。Famers服饰店朴素而简单,加德满都户外店价格平易,回归穿衣服的本质,舒适。牛、羊、猪自由地在牧场里奔跑,我们虽然是食物链的顶端,但也给了动物们生存的尊严,也获得安全美味的食物。而不是今天饱,日后病了。

第三印象,在新西兰的谋生手段。其实还是顺着第二个印象说,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感觉工种已经超级细分了,以至于我这种书生也能每天忙得团团转,而在新西兰充分感受到有一定生活技能、以及一些体力工种的必要性。一路上听了导游讲了很多华人在新西兰找不到工作,后来从事体力工作、服务性工作或者干脆吃救济的例子,深深感到像我等纯脑力劳动者在新西兰谋生的严峻性。其实,退化就是从我们这一代开始的,我们的父辈在新西兰肯定是没问题的,看来要想来新西兰谋生,先得学个蓝翔技校,我来个洗剪吹+中医按摩,三火来个家用电器维修。

目前就这么多,想到什么再写。

最后补一句,最近帝都APEC蓝,天天带着耳机出去散步,终于明白为啥外国人那么喜欢户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