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利润

Posted on Sat 15 August 2009 in it

看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一种声音]工程师创业为什么总是失败?》,感触颇深。

任何一条能够把技术转化成利润的产业链都是由很多环节组成的,在一套产业连中,技术在其中的比重真是很低的。

要想打通一条产业链,有以下关键点需要注意:

  1. 技术到产品的环节:好的技术需要变成用户可能会买的产品
  2. 产品宣传环节:教育用户来购买产品
  3. 销售渠道环节:让用户能够方便的买到产品

文中还分析了搞技术的人为什么常常会创业失败,根子在观念上: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原料变成产品,产品销售得到利润的过程是一步到位,没有损耗的。老马头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根本立足点也在这里,真是一针见血呀。

作者推荐了周其仁写的邓小平做对了什么?他就是看了这个才想明白的,文字篇幅不短,但细读一下收获是不小的。

 

也摘一段贴一下: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剥削”?

没有人指出,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是交易费用为零。马克思在理论上坚持,当资本在“流通领域”雇佣劳力时,双方交易遵循的是等价原则。在这里,一切商品包括劳力商品的价格等于价值,因此就排除了资本对劳力的剥削。奥秘发生在其后:当资本家带着雇来的工人进入工厂的大门以后,通过组织、指挥、命令工人生产出高于其劳力价值的产品;最后,企业主带着这些产品回到商品流通领域,再次通过等价交换而完成剩余价值的实现。

很明白,在上述各个环节,都没有交易费用这回事。不是吗?资本家似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发现了顾客及其需求的各种细节,从而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资本家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发现了待雇的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而决定以什么价格、什么合约形式雇多少要素;资本家甚至无需付出监督和管理的努力,就可以使团队产品自动大于团队成员个人产品的算术之和。在这个前提下——也仅仅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当然同意马克思的意见:“剩余价值”不但是“多余”的,而且还带有道义上不公正的剥削性质。

问题是,真实世界里的交易费用绝不为零。一般如商品和服务的买家与卖家,特殊如资本家与工人,他们之间在市场上的互相发现、订约和履约,都要付出昂贵的费用。交易费用不为零,就既不存在自动的“等价交换”,也不存在不需要经营、监督和管理的经济组织。从这点看,发现市场、协调供求、组织生产等项职能,绝不是“多余的”。资本家们获取的报酬,部分是投资于企业的财务资本的利息,部分是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服务回报。至于这些收入的水平高低,是由市场竞争——企业家与企业家的竞争、工人与工人的竞争、商品买家与买家的竞争、以及商品卖家的竞争——决定的。

资本家当然要利用自己的相对稀缺性谋求更高的收益。像任何市场中人一样,资本家也可能在履行合约的过程中,侵犯、损害各相关利益方——其他股东、各种债权人、工人、上下游供应商、产品经销商、甚至顾客——的利益。人们可以用“剥削”之名囊括所有这些侵权行为,但是无论如何,“剥削”并不是资本家的唯一职能,正如可能的假冒伪劣行径并不是商贩的全部职能一样。在真实世界里,人们节约交易费用的行为与增加交易费用的行为——两者皆可图利——经常混杂在一起。究竟哪一种行为主导了经济,取决于现实的约束条件——习俗、道德、法律及法律的实际执行。

        --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二、把企业家请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