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

Posted on Tue 04 October 2011 in 我读

本文节选自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讲演稿。

摘要

一个成熟的人需要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要能够看清价值,有判断的原则。

人文知识包括文史哲三个大方向。 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及广义的美学。文学为我们揭示了我们平常看不到的东西,例如人性的愚昧和善良,就像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哲学让我们找到方向,带我们走出思想的迷宫,就像迷宫中望见星空; 学史让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从而判断未来,就像从第一天开始来观察沙漠玫瑰,一直看到第八天的绽放。

人要想具备人文素养,就要从对人的关怀,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以此为出发点。 在当前一切价值都被重估的年代,对他人的基本关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弃的。

为什么会做这个演讲?

「政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

请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你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

请思索,如何对以下现象形成判断?

二十五年之後,你们之中的某个人也许必须决定:你是不是应该强迫像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搬出他住了很久的素书楼;你也许要决定,在「五四」一百零五周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么样的谈话来回顾历史? 二十五年之後,你也许要决定,到底日本跟大陆跟台湾的关系,战争的罪责和现代化的矛盾,应该怎么样去看?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也许你们也要决定到底台湾和大陆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历史发展上,又处在什么地位?甚至於,西方跟东方的文明,他们之间全新的交错点应该在哪里? 二十五年之後,你们要面对这些我们没有解决的旧问题,加上我们现在也许无能设想的新的问题,而且你们要带着这个社会走向新的方向。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预备。

人文知识怎样让我们明了价值,做出判断?

人文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叁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及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 关于文学最重要的功能。我的答案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 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 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份仔,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 在《药》里 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 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 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

文学,使你「看见」。

作家有三个层次: 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 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 而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 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学就是,我在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望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 哲学,就是对於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 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 可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的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 这样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

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的历史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启蒙」。 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 哲学,让我们发现方向。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朋友旅游回来送我一朵沙漠玫瑰,这是以色列的一种地衣,长得很像一蓬枯草。说明书上说,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乾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 于是我们把它放到清水里泡。第一天没什么变化,第二天它散开了中心有点儿绿了。。。 到了第八天,当我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一起到厨房里去看。我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很激动,而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的说,这一把杂草,你干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後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於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对於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学史让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从而判断未来。

《五蠹篇》中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一个多么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 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後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 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以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 「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看了韩非子的《五蠹篇》之後,我在想,算了,两千年之後你还在写一样的东西,而且自以为见解独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於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 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差别

知识是外在於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後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一切价值的重估

我们今天所碰到的好像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从一元价值的时代,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但是,事实上,什么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可以:你有知道的权利我就失去了隐密的权利;你有掠夺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夺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变相的捆绑。而价值的多元是不是代表因此不需要固守价值?我想当然不是的。

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考验;一切价值的重估,正好是尼采的一个书名,表示在他的时代有他的困惑。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想,在我们还没有属於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谈「後现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