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周末听天气预报说,北京平均对一次降雪时间是11月29日。结果今年的第一场雪,的确来得比平时早一些。
虽然最高温度只有零度,但地面上的雪基本看不到的,冷地只留下一些拧成了冰,让行走在上面的人们战战兢兢; 绿地上留下了一层积雪,还挺好看的。
路过雍和宫,看积雪覆盖在红墙上,感觉很漂亮。
Continue reading
周末听天气预报说,北京平均对一次降雪时间是11月29日。结果今年的第一场雪,的确来得比平时早一些。
虽然最高温度只有零度,但地面上的雪基本看不到的,冷地只留下一些拧成了冰,让行走在上面的人们战战兢兢; 绿地上留下了一层积雪,还挺好看的。
路过雍和宫,看积雪覆盖在红墙上,感觉很漂亮。
周六大舅金婚纪念日,姥姥家聚会。正日子已经过了,但二舅说,和五十年相比,差几天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这次聚会一共来了22口,比春节聚会人来得都齐。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每年聚会都可以出席。
下午回家收拾电脑。上周发现C盘只有1G多空间了。因为是临走的时候才看到的,当时没来得及拾掇。
C盘用的是一块120G的SSD,AGT3-25SAT3-120G,已经服役4年了。在我手里的时候一直都保持60G的空余空间。老妈就是看看书玩玩牌,正常使用应该没有可能把C盘塞成这样的呀。
对于固态硬盘来说,擦写次数取决于使用的存储芯片类型和固件的存储算法。芯片分为三种:
* SLC (Single Layer Cell) 每一个读写单元保存一个比特:擦写次数可以达到10W次以上;
* MLC (Multi -level Layer Cell) 每一个读写单元保存二个比特:擦写次数大概1W次左右,实际3000~5000次;
* TLC (Triple-level Layer Cell) 每一个读写单元保存三个比特:擦写次数大概3千次左右,实际500~1000次;
大部分固态硬盘厂商用MLC的芯片,在成本和寿命上达到比较好的平衡 ...
题目抄袭自朋友圈。昨天中午大风开始降温,今晚气温将要降到零下,感觉非常应景。
秋裤的来历网上有一说是加拿大的Frank Stanfield在1915年取得设计专利的;而在wikipedia:Long Underwear词条下的说法就更早了,地点也变成了英格兰: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到18世纪作为睡衣开始流行。生产秋裤的那家公司已经有225年的历史了。另外,秋裤也被称作"long johns",感觉上英国人发明秋裤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十一7天长假有多长,节后7天工作日就有多长。总算熬到最后一天了。
从昨天开始雾霾,据说要持续到周六。还没入冬就这样了,等供暖季开始了还得继续恶化呀。
最近试用了一下摩拜单车,骑着稍微有点儿沉,地上有坑的时候有点儿颠,但毕竟比两条腿省劲,近距离也比其它交通工具都实惠。 就有一个小缺点:想骑的时候找不到空车。所以今天这个情况真难得。这个算不算雾霾天的好处呢?
趁着业务不忙,读了一个核心服务的代码。
上个月重写了一个服务,对代码质量其实是有心理预期的。结果eclipse刚打开工程,就被13处Error(13 Items)惊呆了
Description Resource Path Location Type
Access restriction: The type 'BASE64Decoder' is not API (restriction on required library '/Library/Java/JavaVirtualMachines/jdk1.7.0_80.jdk/Contents ...
10月1、2号的雾霾,随着长假里的两场秋雨不见了踪影。今天老天爷还挺给面子的,给了这么一个晴间多云的好天气。
上班时大致15°左右,冲锋衣里面加一件长袖很舒服。公司比较暖和,短袖正好。
漫长的一周,一定要悠着点儿。
![]() |
![]() |
九九归一,原为周易与道家哲学。后为珠算用语,含义是:算来算去最后还是还了原。现在常用来表示归根结底之意。 其实,九九归一虽然指的是“周而复始”或“归根到底”,但不是原地循环,而是由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再回到新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它体现了人类对一切事物发展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为“最”。 要想“九九归一,终悟大道”,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九九归一即从来处来,往去处去,又回到本初状态。 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重生,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图片和解释均来自网络
apple让我回答过去八次结婚纪念日都吃的是什么,能说出3次的来就算我合格,这个问题对我这种吃完一抹嘴就释放掉就餐信息的生物来说无疑是一种刁难。apple给了两个提示:登记那天吃的是速冻饺子;第一次过纪念日去吃的潮州牛肉丸火锅。所以说记忆是有关联性的,仿佛一扇尘封着的记忆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与apple在一起的记忆碎片纷纷飘落出来,在我的脑海中飘荡,飘荡 ...
有个项目组里的工程师要离职创业,他的师傅如今开了一个工作室,给一个深圳公司做智能手机上的游戏,拉他过去。对他最大的吸引就是他师傅积累了很多Cocos2D框架下的代码,已经开发出多款游戏,而师傅答应手把手的教他。细问了一下目前的工作模式,深圳的公司负责提供素材、推广和后端的付费广告,因为合作得很好,如今答应让他在北京建一个工作室,再招一个开发和一个美工,费用由对方承担。
我们这位工程师属于衣食不愁的,入行做开发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兴趣,所以这样的机会对他的吸引是巨大的,肯定不能拦着,只能赶快交接了。可困难就来了,这摊子事情就他一个人在做,最近几个月光走人没进人,其他项目组人员也都基本满负荷,真要抽人就得拆东墙补西墙了;招聘这事其实一直也在做,但年中淡季,可约的简历不多,更闹心的是约上的人还都不来--是爽约不来面试喔,超级有挫败感。
可人家催得急,嗯,用工程师的话说是他师傅催的,于是就让工程师约他师傅,看能不能双方把困难摆一摆,找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另外学习一下他师傅的牛掰技术,探讨一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就约了今天下午4点,人家愿意过来,想聊得热烈应该得请顿晚饭,说师傅是东北的,想如果说不能喝酒,是不是太不给人家面子了。 下午一直在开会,没有等人的烦躁,快5点,被工程师的项目经理从会议室叫出来,人来了 ...!--more-->
从去年6月25日办卡开始,游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印象中有2、3周没游之外,余下至少每周1次,全年平均下来接近1周2次的频度了。游泳的速度和耐力都有喜人的进步。具体数据见下图:
![]() |
![]() |
自我表扬一下,望坚持,再接再厉!
今天最高温40度,是目前为止今年最热的一天,北京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见这里):
新华网报道了《北京气温史上最早破40度 地表温度达68度》。
其实,从北京2014年5月气温曲线图看,北京从5月18号开始最高气温就突破了30度,早已进入了夏天:
大家都要保重,毕竟五个月的酷暑才刚刚开始。
Posted on Fri 07 February 2014 in 我记 • Tagged with 北京气候, 北海公园
连续107天没有有效降水后,北京今冬的首场降雪终于在春节后踏上来京的路程。这是北京马年的第一场雪,2013至2014年冬季的初雪。
上午在胡同里拍了几张猫上树,下午和apple去北海拍了几张雪景,还是很漂亮的。贴几张北海的照片:
晚上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去哪儿拍最美的帝都雪景》,分享如下:
如今缺乏身体活动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此外,据估计,身体不活动是造成约21-25%的乳腺癌和结肠癌、27%的糖尿病和30%的缺血性心脏病负担的主要原因。 对18-64岁的成年人,为了增进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以及减少非传染性疾病和抑郁症风险有以下建议:
6月25号在地坛游泳馆办了一张30次的游泳卡,到现在过了8周游了15次,是我这么多年来保持时间最长最密集的游泳时段了,感觉身体在水中的协调性增加了不少。
说起来学游泳的时间还真挺早,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清晰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二舅家的姥爷来北京,带着两个表哥和我去玉渊潭游野泳。表哥的姥爷水性很好,能一动不动的浮在水面,也很会教人,说只要跟他学一个礼拜就能教会我游泳。从憋气让身体浮在水面开始,感觉学起来也不算太难。结果刚去了两三次,我就发烧了。等我好了以后,姥爷也回老家了,从此失去了一个成为小浪里白条的宝贵机会。
小时候关于游泳的另外一段记忆是老爸带我去北海露天游泳场。本来之前早就答应带我去,结果刚答应完,我回头一个跟头磕在台阶上,膝盖上刮下来一大块皮,一直拖到伤口完全结痂才去成了。记得那会儿仗着浮体的基础,能扑腾个5、6米。游完了洗澡就是自来水,那会儿还是直接抽的地下水,巨凉。
再后来就是每个暑期跟着家人或者小伙伴去各种能游的地方游,慢慢就形成了头在水面的游泳风格,速度巨慢,但比较耐久。仅仅就是一个暑期偶尔为之的体育运动。
拉回来说一下近期的进步。
首先是蛙泳泳姿的改进。 得益于Speedo泳镜和耳塞,以及网上唾手可得的各种教程,主要纠正了两个动作: 一、头部入水。改变了身体斜插在水中的姿态。让身体在整个动作周期里多数时间都是浮在水面上; 二 ...
很多人都说妈妈是个漂亮的女人,我感受到更多的却是她的智慧。
那一日教妈妈用微博,我问:您觉得微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妈妈答:把零零碎碎的时间用起来。到位!真是一针见血。
前一阵子妈妈递给我一本书,说是在邻居家搬家不要的旧书堆里翻出来的,觉得适合我,定睛一看,竟是《娱乐至死》,一本传播领域很有名的著作,读后受益不少(随后要写点读后感)
如此种种小事,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女人的美丽只是短暂的,智慧真是一生修炼所得啊。
学车的征程在北京凄风苦雨的初冬开始了。周末班的交规课分三天上完。上课的是位30多岁的女老师,大概是因为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员吧,老师挺严肃,上课前的一段“立规矩”,颇有点下马威的意思。
好久没上过45分钟的课了,感觉时间过得挺快。老师的讲授内容基本围绕考试,不过对于准司机来说,还是很实用,连twotwo都没有犯困。
晚上,我把家里布置出来两个学习角,和三火兄一起复习、做题,场面相当温馨,也算是弥补了我们没有共同度过的校园时光。
不过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很多司机都违反交规,弄得本来就有点胆小的我更加害怕上路了。好在有三火,我就当是陪读了。花两个人的钱,培养一个好司机。
10月某个休息日的下午,我们决定要学车,第一步肯定是要选驾校。
网上关于驾校的介绍、学员的评价真是很丰富。顺便说一句,自己买了笔记本以后查询信息就是方便,不需要再跟twotwo抢电脑了。
大家选择的标准不一样。Apple和twotwo是三十多岁的上班族,平时工作压力挺大的,所以我们的要求是离家近点,还有就是教练不要那么粗鲁,尽量轻松地把驾照拿下来。
北京大部分的驾校都在近郊区,离市区的距离大致在30-40公里左右,在二环和三环附近有班车。这种位置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点远的,毕竟不比学生时代,周末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如果这么折腾学车,估计身体肯定吃不消。绝望!
不过,伟大的三火兄发现了在西三环边上的丰顺驾校,真是天助我也,虽然价格比一般的驾校贵了近1000元,不过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值了。再看看教练的口碑,还不错,于是,毫不犹豫选择了丰顺。
驾校网站上有报名时需要带的材料。提前准备好、去医院体检后就可以去报名了。驾校也能代办体检,不过要50元。家门口有个医院,10元就搞定,还是自助吧。
驾校的位置果然很便利,报班基本上也没啥可选的,平时不可能,也上不起大款班,只能报周末班,倒也省得我多想。周末班需要到一月中旬才能开始上车训练,正赶上三九天,而且每个周末必须学够八小时 ...